那是在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为“南曲”,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并以浙江温州、永嘉为中心。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准,特别是以江浙一带语音为主,有平、上、去、入四声。
南曲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等伴奏。南曲是相对于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和北方民间曲调,并吸收了兄弟民族音乐综合发展而成的北曲而言的。
元末明初时期,著名戏曲家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并吸收了滚白念唱的浙江余姚腔腔调进行演唱。因为这种新创腔调的源头在昆山一带,因此称为“昆山腔”。
昆山腔在当时是与流行于浙江余姚的余姚腔、浙江海盐的海盐腔、江西弋阳的弋阳腔并称的明代南戏四大声腔。
但是,后来海盐腔逐渐衰微了,昆山腔却越来流行。所以,以前只要说到唱南调,都是指海盐腔,但海盐腔不流行了,就专指昆山腔了。
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人是民间音乐家魏良辅。魏良辅原籍江西豫章,他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他不仅嗓音优美,而且精通音律,酷爱唱曲艺术。
魏良辅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他在1522年至1566年间来到经济发达、市镇繁华、歌舞场众多、南戏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南码头,长期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
魏良辅不满足于南戏原有的声腔,他联合了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在南曲专家贯云石和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帮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老昆山腔的传统戏曲唱法进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为一体,一改以往那种腔调平直又欠意趣韵味的呆板唱腔,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
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因此,当时人们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或“昆曲”。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在原来单调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极大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从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了京城,成为了宫中大戏,不但赢得了官腔的美称,还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势,成为了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
魏良辅因此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坛尊他为“国工”和“圣曲”。魏良辅在晚年,潜心将多年积累的心得札记整理成文,称为《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阐述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成为论述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魏良辅改革的成功给昆曲带来了巨大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