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抗金中日益壮大的实力威胁到了高宗的统治地位,引起了高宗的怀疑和戒心。
大宋政权的开国君主宋太祖是通过兵变取得政权的,自然害怕将领效尤,因而,他当上皇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吸取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教训,以“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为指导,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和加强皇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剥夺了将领们的兵权。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他向大将提出“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成功地从朝中大将手中收回了兵权,这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此后,他又以禁军作为中央军队,由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调兵权则由枢密院掌握,将军队的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
以防止军队将领拥兵自重。另外,他以让士兵“习勤苦,均劳逸”为名,更在禁军中推行“更戍法”,使禁军分驻全国各处,三年更换一次驻地,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
宋高宗——赵构 第一,岳飞在抗金中日益壮大的实力威胁到了高宗的统治地位,引起了高宗的怀疑和戒心。
大宋政权的开 国君主宋太祖是通过兵变取得政权的,自然害怕将领效尤,因而,他当上皇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吸取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教训,以“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为指导,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和加强皇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剥夺了将领们的兵权。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他向大将提出“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成功地从朝中大将手中收回了兵权,这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此后,他又以禁军作为中央军队,由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调兵权则由枢密院掌握,将军队的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以防止军队将领拥兵自重。另外,他以让士兵“习勤苦,均劳逸”为名,更在禁军中推行“更戍法”,使禁军分驻全国各处,三年更换一次驻地,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
而岳飞在抗金中形成了一支兵力,此军被冠以岳姓,称为“岳家军”。这支军队抗金目的明确,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发展成为当时外将所掌握的最强大、最得民心和最具战斗力的兵力。这种状况引起了高宗的怀疑和戒心,“收其精兵”的祖训一直萦绕于胸,不能释怀。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自己认为不可靠的大将实力和权柄日益壮大。
另一方面,岳飞的岳家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亲如一家的关系更加深了他的疑虑和防范。祖宗曾经作出“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规定,无非就是要避免将领拥兵自重。可岳飞对“岳家军”太熟悉了,他在军队中具有太高的威望了。在高宗看来,这支军队简直就是岳飞的私家军。所有这一切都让高宗坐卧不安。他急于要剥夺岳飞的兵权。于是他开始“稍夺其权”,布置亲信对岳飞进行控制和制约。
但此时的高宗并未有将岳飞置于死地的念头。岳飞是死于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和他对最高统治者政治意图的不理解。
郾城一战,岳家军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金兀术仓惶北逃,一些金国官吏和将领率部降宋。岳飞大喜,准备乘胜“直抵黄龙府”,收复全部失地。高宗却在秦桧的唆使下命令岳飞撤兵。岳飞不能理解高宗的意图,反而认为“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这让本来就戒心重重的高宗大为光火。他于是令张俊、杨沂中等先撤军,然后以岳飞孤军不可久留为由,于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才将岳飞召回。岳飞的倔强和对抗不能不令他怀疑岳飞是想“拥兵自重”,甚至别有所图。这进一步加深了高宗的危机感,此时的高宗始有杀岳飞的想法。
第二,岳飞在抗金中多次倡言“收复失地,迎还二帝”的主张,加深了高宗的忌恨
岳飞在抗金中,多次提出“收复失地,迎还二帝”的主张。这一主要在外人看来是十分正确的,也是为宋高宗所期望的。但其实不然。应该说,“收复失地”固然是高宗所期盼,但“迎还二帝”却不是高宗的本意。二帝虽然是高宗的亲父兄,但如果他们被迎还,自己的皇位就不能保全了。即使他们回来后不再当皇帝,但两个太上皇肯定会对他起到制肘作用,自己的皇帝当起来也就不是那么有滋有味了。纵观中国历史,此前此后,为了皇位和权力,父子反目、兄弟攻杀、夫妻成仇的事例是并不鲜见的。这种心里话也不是对谁都可以讲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能揣度圣意就难为其臣了。岳飞作为一介军人,虽然有一腔精忠报国的热情,却不善揣摸圣意,就算他能够猜度出高宗之意,他也未必能够曲意奉承。因此,他抗金当中,他屡次提出要“迎还二帝”,早就触怒了高宗,加深了他对岳飞的忌恨。高宗对岳飞已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第三,秦桧的求和活动和兀术的“必杀飞,始可和”的指示,坚定了高宗的杀飞决心
高宗对岳飞的感情在经历了由依靠到猜疑到防范到忌恨的变化后,开始有了杀害岳飞的想法。但由于金的外部威胁始终存在,他一直下不了决心。一方面,杀害岳飞可能会有巨大阻力;另一方面,如果岳飞被害后,金兵再度南下,自己的皇帝之梦也将最终成为水月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