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他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从表观看它的影也是随着物
体在运动着,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运动着的物体位置移动后,它前一瞬间
所形成的影像已经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
像运动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会永远存在于原有的位置,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运动,只是新旧影像随着物体运动而连续
不间断地生灭交替所形成的,并不是影像自身在运动。墨子的这一命题,后来为
名家所继承,并由此提出了“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命题。
随之,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
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
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接着,墨子又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
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这是因为光线经过物体再穿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
线传播,物体上方成像于下,物体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为倒像。他还探讨
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
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特别可贵的是,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
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镜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远近
对称的像,但却左右倒换。如果是二个或多个平面镜相向而照射,则会出现重复
反射,形成无数的像。凹面镜的成像是在“中”之内形成正像,距“中”远所成
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处则像与物一样大;在“中”之外,则
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远“中”像小。凸面镜则只形成正像,近镜像大,
远镜像小。这里的“中”为球面镜之球心,墨子虽尚未能区分球心与焦点的差别,
把球心与焦点混淆在一起,但其结论与近现代球面镜成像原理还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还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
妙地利用。他曾教导学生说,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
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罂上进行侦听,以
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敌的准备。尽管当时墨子还不
可能明了声音共振的机理,但这个防敌方法却蕴含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墨子善于从
几何
的观点看待具体世界,并且做了世界最早的“
小孔
成像”实验。有一次,墨子进行
光学
实验,他在
堂屋
朝阳的
地方
,让
一个人
对着小孔站在
屋外
,在阳光的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
人像
。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从上往下直射,人的
头部
与足部成影在
下边
和上边,构成
倒影
,成为后代
摄影技术
的先声。我们现在使用的
照相机
、
摄像机
在墨子研究发明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是古典光学中一种重要成像现象,在中国古代光学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透彻研究,是古人在光学领域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早从实验角度观察和解释小孔成像的,当推《墨经》。《墨经》的《经下》篇记录了墨家对此问题的认识:
《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说》:“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对本条具体文字的解说,学界有不同意见,但基本上都同意这是用光行直线原理对小孔成像现象的解释。一般认为,“到”同“倒”,“午”指光线的交叉,“端”指光线交叉后在暗室壁小孔处形成的光点。有学者认为,文中的“人”字为“入”之误,此说是有道理的。墨家大意是说,在小孔成像情况下,由于小孔的存在,使得入射光线在小孔处形成交叉,从下边射入的光线进入暗室以后,来到了上边,从上边射入的光线则来到了下边,因此就在暗室中生成了倒像。
这里提到的“像”是广义的,它也可以是投影。例如人站在太阳和小孔之间,在合适条件下,孔后的屏上在太阳均匀的光像之中就出现了一个人的倒影,这就是投影。《墨经》中提到首足蔽光之语,表明当时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可能确为投影,而不是像。无论是投影还是像,它们具有倒像特征是相同的,给人的启迪也一样,那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由于暗室小孔的约束,进入室内后生成倒像。从《墨经》本条来看,墨家对此是有清晰认识的。
由于墨学的衰微,《墨经》在很长时间不为人们所解,墨家在小孔成像实验中所获得的认识也就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下来。秦汉以降,对小孔成像的研究还处于重新发现现象、从头探讨机理的状态。其中被提及较多的是所谓“倒塔影”,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曾有“海翻则塔影倒”之语,表明他不解此理。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元代杨瑀《山居新话》,均曾提及此现象。延至明清,记述者更为多见,甚至还有人专门搜集各地“倒塔影”的实例,这表明“倒塔影”这种物理现象是受到人们普遍注意了的。
在对小孔成像现象重新发现过程中,梁朝沈约值得一提,他的《咏月诗》说:
“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艺文类聚》卷一)
他这里描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方晖竟户入”,即月光从屋门中射入,按门的形状,在室内地上投射出方形光斑;另一种是“圆影隙中来”,室外满月高悬,透过壁上小孔,投在室内地上仍然是圆月一轮。这两种情况,隙是小孔,月光通过小孔后在室内生成的是月亮的像,在满月情况下,这一像当然也是圆的,与小孔形状无关;而对于屋门,它的尺度相应于室内成像的距离而言,已远远大于小孔成像之要求,这时月光可被视为平行光,它这时投影到地上的是门的形状,而不是月亮的像。沈约以这样两种现象作对比,说明他对这二者的差异是有所察觉的。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则还要等到宋末元初的赵友钦乃至更晚至清末的郑复光,才得以揭示出来。
在沈约之后,明确对小孔成像现象作出理论阐释的是宋代沈括。他用“格术”对之作解,认为是由物出发的入射光线受小孔约束,而生成与物具有“本末相格”之势的像,即倒像。其具体内涵与《墨经》颇类,本书已有论述,这里不再多说。
完全从实验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小孔成像机理的,当推赵友钦。他首先观察到了日、月通过壁间小孔成像的情况,发现:壁间小孔的形状虽然千奇怪状,但透过小孔的日光所成的像都是圆的;而且孔的大小可以不一样,但生成的日的像的大小都一样,只不过孔大的生成的像亮些,孔小的生成的像淡。日食时,室内日的像上也出现相应状况,其食分与室外相等。他还发现,当孔径大到可以容纳日月的视直径时,室内出现的就不再是日的像,而是孔本身的投影了,即所谓“大隙之景必随其隙之方圆长短以为形。”(《革象新书·小罅光景》)赵友钦的描述类同于沈约的发现而更为细致。非但如此,他还精心设计了一个大型的小孔成像实验,对成像过程各因素的作用做了认真探讨。
他以楼房为实验室,在左右两个房间各挖圆阱,阱直径四尺,左阱深八尺,右阱深四尺。再作两块直径均为四尺的木板,每块上面都插上一千根蜡烛。实验时,左面阱中可放一张四尺高的桌子,然后将两块插有蜡烛的板分别放在左右阱中,用板盖住阱口,左边盖阱口的板中央挖去了一个边长为一寸的方孔,右边板中央则挖去边长为一寸半的方孔(如图)。烛光就透过方孔将光线投射到楼板上,在需要改变像距时,则在楼板下面悬上大木板,以之作为像屏。
赵友钦这样的布置很有道理,这使得他可以任意固定或调节各种成像因素,从而弄清它们在成像过程中的作用,揭开小孔成像奥秘。用他自己话来说:“于是烛也、光也、窍也、景也,四者之间消长盈虚之故,从可考矣。”
在实验中,他首先保持光源、小孔、像屏三者距离不变,观察孔的大小和形状对像的影响,发现两个像大小相似,只是浓淡不同。他用像素叠加和光线直进观念进行解释,说:“千烛自有千景,其景随小窍点点而方。”每一支烛光都透过小孔在楼板上投下一个光斑,这些光斑每一个都像小孔一样,呈现方形,其位置透过小孔与烛相对。虽然每个光斑都是方的,但“偏中之景千数交错,周遍叠砌,则总成一景而圆。”对于大孔,每一支烛光透过去的光都要多些,叠加的结果,像的亮度自然要强些。
然后,他做“小景随日月亏食”的模拟实验,“向右阱东边减却五百烛,观其右间楼板之景缺其半于西,乃小景随日月亏食之理也。”接着,他进一步调节光源,灭去阱中大部分蜡烛,只剩下疏密相间的二三十支,这时楼板下的像,就由这互不相连的二三十个“方景”组成一个圆形,而且很淡,这直观地表明,像屏上圆形的像的确是由方形的光斑组成的。最后,他只点燃一支蜡烛,这时像屏上只剩下一个“方景”,赵友钦解释说:这是因为“窍小而光形尤小,窍内可以尽容其光。”这就是“大景随空罅之像”的道理。
赵友钦还分别改变了物距和像距,并做了大孔成像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说:“是故小景随光之形,大景随空之像,断乎无可疑者。”王锦光等曾详细研究了赵友钦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列表总结了赵友钦实验的内容(王锦光、洪震寰《中国光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86页),对于我们了解这一实验,很有裨益。该表主要内容如下:
由此表可见,凡是小孔成像所涉及到的因素赵友钦几乎都做了探讨。非但如此,他还从理论上对实验现象做了解说,其解说的出发点是像素叠加和光行直线,这是正确的。
赵友钦之后,清代郑复光对小孔成像做了进一步研究,他的《镜镜詅痴》和《费隐与知录》对之都有专条描述。不过,这已经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了。
在小孔成像的应用方面,元代郭守敬发明的景符引人注目,对此,本书有专文讨论,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墨子